焊接机器人的主要技术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机器人的通用指标和焊接机器人的专门指标。
1.机器人通用技术指标
1)自由度数 这是反映机器人灵活性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有3个自由度数就可以达到机器人工作空间任何一点,但焊接不仅要达到空间某位置,台北新竹汽车焊接机器人,而且要保证焊枪 ( 割具或焊钳 ) 的空间姿态。因此,对弧焊和切割机器人至少需要5个自由度,点焊机器人需要6个自由度。
2)负载 指机器人末端能承受的额定载荷,焊枪及其电缆、割具及气管、焊钳及电缆、冷却水管等都属负载。因此,弧焊和切割机器人的负载能力为 6 ~ 10kg,点焊机器人如使用一体式变压器和焊钳一体式焊钳,其负载能力应为 60 ~ 90kg ,如用分离式焊钳,其负载能力应为 40 ~ 50kg。
3)工作空间 厂家所给出的工作空间是机器人未装任何末端操作器情况下的可达空间,用图形来表示。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装上焊枪 ( 或焊钳 ) 等后,又需要保证焊枪姿态。实际的可焊接空间,会比厂家给出的小一层,需要认真地用比例作图法或模型法核算一下,以判断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4)速度 这在生产中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产品说明书给出的是在各轴联动情况下,机器人手腕末端所能达到的线速度。由于焊接要求的速度较低,大速度只影响焊枪 ( 或焊钳 ) 的到位、空行程和结束返回时间。一般情况下,焊接机器人割机器人要视不同的切割方法而定。
5)点到点重复精度 这是机器人性能的较重要指标之一。对点焊机器人,从工艺要求出发,其精度应达到焊钳电极直径的 1/2 以下,即+ 1 ~ 2mm 。对弧焊机器人,则应小于焊丝直径的 1/2 ,即 0.2 ~ 0.4mm 。
6)轨迹重复精度 这项指标对弧焊机器人和切割机器人十分重要,但各机器人厂家都不给出这项指标,因为测量比较复杂。但各机器人厂家内部都做这项测量,应坚持索要其精度数据,对弧焊和切割机器人,轨迹重复精度应小于焊丝直径或割具切孔直径的 1/2 ,一般需要达到 +0.3 ~ 0.5mm 以下。
7)用户内存容量 指机器人控制器内主计算机存储器的容量大小。这反映了机器人能存储示教程序的长度,它关系到能加工工件的复杂程度。即示教点的数量。一般用能存储机器人指令的系数和存储总字节 (Byte) 数来表示,也有用较多示教点数来表示。
8)插补功能 对弧焊、切割和点焊机器人,都应具有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功能。
9)语言转换功能 各厂机器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其屏幕显示可由多种语言显示,例如 ASEA 机器人可以选择英、德、法、意、西班牙、瑞士等国语言显示。这对方便本国工人操作十分有用。我国国产机器人可用中文显示。
10)自诊断功能 机器人应具有对主要元器件、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自动检查、故障报警、故障部位显示等功能。这对保证机器人快速维修和进行**非常重要。因此,自诊断功能是机器人的重要功能,也是评价机器人完善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现在世界上工业机器人都有 30 ~ 50 个自诊断功能项,用代码和指示灯方式向使用者显示其诊断结果及报警。
11)自保护及安全**功能 机器人有自保护及安全**功能。主要有驱动系统过热自断电保护飞动作**限位自断电保护、弘**逮自断电保护等等,它起到防止机器人伤人活损伤周边设备,在机器人的工作部位装有各类触觉触或接近觉传感器,并能使机器人自动停止工作。
在制造业中,使用较多的要数焊接机器人。在焊接车间里,有飞溅的火光、有烟雾,这些容易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了人们的健康着想,焊接机器人代替了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中工作,那什么是工业焊接机器人呢?想了解的伙伴们快来一睹为快吧。
工业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工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多用途的、可重复编程的自动控制操作机,具有三个或更多可编程的轴,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了适应不同的用途,机器人最后一个轴的机械接口,通常是一个连接法兰,可接装不同工具或称末端执行器。焊接机器人就是在工业机器人的末轴法兰装接焊钳或焊(割)枪的,使之能进行焊接,切割或热喷涂。
由于所设计的焊接机器人是在准平面、空间狭窄的环境下工作,为了保证机器人能根据电弧传感器的偏差信息,跟踪焊缝自动焊接,要求所设计的机器人应该结构紧凑、移动灵活且工作稳定.文中针对狭窄空间特点,开发了一种小型移动焊接机器人,根据机器人各结构的运动特点,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把机器人机构分为轮式移动平台、焊炬调节机构和电弧传感器三部分。为了减少恶劣焊接环境下粉尘对运动部件影响,采用全封闭式结构,提高其系统可靠性。
上文就是有关什么是工业焊接机器人的介绍,大家现在都了解了吧。焊接机器人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其中汽车生产企业使用焊接机器人较多,使用焊接机器人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焊缝看起来更加的**。
我国焊接机器人的主要应用
我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较大规模应用是从汽车装备生产线的电阻点焊和薄板弧焊开始。1984年,一汽公司率先引进德国KUKA焊接机器人用于当时的“*牌”车身焊接和“解放牌”车头顶盖焊接,并于1988年开发出整个车身机器人焊装自动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等合资汽车厂的诞生,通过引进、消化、二次开发等手段,我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能力和行业市场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当时,除了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引进消化国外机器人应用以外,我国较早涉足焊接机器人应用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密云机床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精艺公司(现中电华强)也是我国较早从事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者。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焊接机器人目前不仅仅在我国汽车制造领域,其他如在摩托车、工程机械、钢结构、核电风电、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轨道交通、*、家用电器、民用五金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从区域市场来看,我国的焊接机器人系统主要集中应用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总体工业比较发达的区域。